召陵招商引资
基本概况召陵区位于河南省中南部。总面积405.38平方千米。总人口49.7万人。召陵历史悠久,位居要冲,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。战国时期,魏国在此建立了召陵邑。2004年9月经国务院、河南省政府批准,设立召陵区,成为中国食品名城、全国卫生城、全国绿化先进城市—漯河市的一个新区。召陵新区总面积405.3平方公里,总人口49.7万人,交通四通八达,通讯畅达,能源充足,资源丰富。召陵人杰地灵、文化灿烂。这里是东汉时期着名的文字学家、训诂学家、词汇家许慎的故里,他所撰着的《说文解字》是世界上第一部汉语大字典。这里名胜古迹丰盛。气候与河流召陵区属暖湿性季风气候,四季分明,冬季寒冷干燥,夏季高温多雨。年平均气温为14.7℃。日照时数为2181小时。年降水量为786毫米。境内有沙河、黑河、枯河、汾河、汾支等五条大小河流经。沙河属沙颍水系;黑河、枯河、汾河、汾支属汾泉河水系。沙河自发源地鲁山县伏牛山脉石人山下,东流经宝丰、平顶山、叶县至舞阳县章化乡河湾村入漯河境,在漯河市区小宋庄村东澧河汇入,流至辖区老窝镇前李村出漯河境,又东流经商水、周口、项城、沈丘,至安徽上沫河入淮河。在漯河市辖区内全长106.6公里,流域面积19117平方公里。农业概况农业结构进一步优化,优质农产品比重上升。全区优质小麦面积23.5万亩,是河南省商品粮基地。随着种植结构进一步优化,全区经济作物面积达18万亩,粮经比例达到60:40。在“双汇工程”的带动下,一批养殖基地和畜产品加工基地相继建成,成为全省重要的养殖业基地。林业生产实现了质的飞跃,全区各乡镇实现了平原绿化高级达标。工业状况区内民营经济实力雄厚,双汇集团、银鸽集团都在其辖区内,是河南省机械制造、食品加工、面粉机生产基地。止2004年底,召陵区共有各类工业单位4977家,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55家,规模以下工业企业317家,农村个体工业经营单位4555家。宗教文化召陵区是由召陵镇、邓襄镇、万金镇、老窝镇、青年村乡、姬石乡、翟庄乡、天桥街8个乡办组成的新区,境内少数民族主要以回族为主,集中分布在召陵镇和天桥街办事处两个镇办。召陵镇回族群众又集中分布在前油李、后油李、常村、久寨徐、归村西、齐庄等行政村。其中前油李村为全市唯一的单一回族群众聚居村,其余皆为回汉群众共居村。召陵区除汉族外,另有蒙古族、回族、藏族、维吾尔族、苗族、彝族、壮族、布依族、朝鲜族、满族、侗族、白族、土家族、佤族、达斡尔族、独龙族、黎族等17个少数民族,总人口为10445人。少数民族中以回族为主,10164人,占少数民族总人数的97%。其它少数民族人口较少,皆不足百人。其中10人以上的有蒙古族、藏族、维吾尔族、苗族、彝族、朝鲜族等7个民族,10人以下的有壮族、布依族、满族、侗族、白族、土家族、达斡尔族、独龙族、黎族等9个民族。召陵区现有伊斯兰教和基督教两种宗教,其中伊斯兰教清真寺6坊,每坊清真寺都有一名阿訇主持伊斯兰教务,并且都建立有寺管会民主管理组织,保证了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贯彻落实。 召陵区现有基督教堂点33处,基督教信教群众9000多人。历史事件齐桓公会盟诸侯于召陵:召陵故城,位于召陵区召陵寨西北隅。召陵故城分内城和外城两部分,内城名吴寨,欲称老寨。南北长约120米,东西宽约100米,高出城外地面8米。外城周长12里,呈正方形,高出城外地面3—6米,局部城墙尚存。召陵故城历史久远。地域宽阔,位居要冲,为历代兵家相争之地,留下许多古战场遗迹。查阅《中国通史纲要》文献资料,有文字记载:公元前679年,在今江汉地区及河南南部地区的楚国,势力强盛起来(当时的强国之一),虎视眈眈,睽视中原,蚕食侵略,扩大楚国领土。由于不断向北方发展,成为北方诸国防御和对抗的目标。在今山东省的齐国是春秋时的主要强国,齐桓公小白任用政治家管仲为相,推行富国强兵政策,并利用周的传统地位,提出“尊周”的旗号,团结周边的诸侯国家,对抗经常威胁诸国的楚国和戎狄。当时北戎侵扰燕国,狄人灭卫并攻打邢国。齐助燕打败北戎,助卫复国,并把邢迁到安全的地区。周惠王二十一年(公元前656年),齐桓公率齐、鲁、宋、陈、卫、郑、许、曹联合侵蔡伐楚,进兵召陵;楚成王使大夫屈完到军前讲和,齐迫使楚向周王纳贡,桓公许和退兵。这次联合侵蔡伐楚,是诸侯第一次联合出兵作战,在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。曾有诗咏之曰:“东望嵯峨土一陵,人传小白驻霓旌。水滨义向勤匡合,熊耳先登退结盟。”
招商热线:400-151-2002